閱讀時間 4 分鐘2025/09/18
By Pierre Chartres
新興市場通常被形容為充斥雜音、難以預測,且易受外部衝擊影響。過去一年,市場焦點集中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關稅以及有關美國政策方向的爭論。然而,面對變化莫測的環境,新興市場債券卻悄然回升,尤其是本地貨幣主權債券,其回報表現具韌性,打破了部分投資人將新興市場視為「全球體系中脆弱環節」的刻板印象。
這種韌性引起更重要的問題:新興市場債券是否出現邁向新一輪超級週期的初步跡象?與2000年代初由大宗商品主導的熱潮相若,我們認為,在當前市況下,該資產類別或即將迎來更長期的評價重估。
美元處於轉折點
美元過往一直是全球金融市場的主導力量。當美元走強時,新興市場資產往往因資金外流及美元計價債券的償付成本上升而受壓。但當美元走弱時,情況卻往往相反。
如今,支持美元走弱的理由正在增強。美國財政赤字持續擴大、與全球其他地區的利率差距不斷收窄,而「美國優越論」的市場敘事亦出現疲態。美元的下挫為新興市場本地貨幣債券帶來強勁利好因素。
根據過往經驗,在美元走弱的時期,新興市場本地貨幣債券回報往往上升,因為投資者會在美國以外市場尋求收益率更高及基本面更佳的資產。
聯準會政策成為催化因素
貨幣政策週期通常決定了新興市場資金流向的基本走勢。聯準會降息不僅導致美元轉弱,亦會降低全球融資成本,兩項因素的結合歷來利好新興市場本地貨幣主權債券,因為其收益率具吸引力,並且不受美元強勢拖累。
聯準會在2025年放寬政策的前景尤其重要。美國利率下降減輕了償付美元計價債券的負擔,而國際市場的融資管道亦隨著收益率壓縮而得到改善。對於新興市場債券發行人而言,這通常會轉化為良性循環:債券需求增強、借貸成本下降,以及投資者重拾信心。
基本面較過往週期強勁
對新興市場債券的常見批評之一是其容易受政策失誤影響。然而,多個新興經濟體已在近年鞏固其宏觀經濟基礎,其通膨整體受控,財政儲備增加,貨幣政策框架亦更具公信力。
因此,我們認為當前週期與過往週期不同。新興市場國家已擺脫美國政策循環的牽制,自主度與日俱增。包括巴西及印尼等央行均展現提前升息的意願,甚至早於聯準會行動,反映了其政策的可信度。
我們認為亞洲的基本面尤其突出。中國推出具針對性的刺激措施以穩定經濟增長;印度在財政改革及公共建設支出的支持下繼續位列全球經濟成長最快市場,而印尼及菲律賓等東南亞經濟體則憑藉強勁內需,提供吸引息差收益。
鞏固投資理據的結構性轉變
除了週期性推動因素外,結構性轉變也正重塑新興市場債券的形勢。全球供應鏈正經歷重組,多間跨國公司推行「中國+1」策略,將投資引導至其他亞洲地區。這一輪重新調整利好中期成長前景,並擴大投資者基礎。
與此同時,新興市場政府以創新方式在資本市場集資,包括發行綠色債券及社會債券。尋求分散投資及參與長期成長主題的機構法人對相關工具的興趣不斷增加。
未來風險
任何週期均存在風險,投資者對於潛在不利因素應保持警惕。通膨可能再次加速上升,尤其是當商品價格急升時。主要新興市場選舉以至地緣政治衝突等政治風險可能削弱投資人信心。此外,雖然美元似乎呈下行趨勢,但聯準會突然改變政策或資金湧入避險資產均可能逆轉資本流向。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新興市場基本面改善,但各國的穩健程度不一。精挑細選及主動管理仍然舉足輕重。
多年來,新興市場債券經常被視作戰術性交易︰投資人在收益率吸引時買入,在美元走強時賣出。然而,市場形勢正在改變。美元動態轉弱、新興市場政策行動的可信度提升,加上結構性成長發生轉變,意味著新興市場債券或應成為全球投資組合中更核心的配置。
該資產類別不再是投機性押注,並且日益受到週期性利多因素及結構性支撐因素所支持。對投資人而言,這表示問題已不再是新興市場債券能否在短期內表現領先,而是我們是否即將迎來新興市場債券成為核心配置的全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