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 4 分鐘2025/10/27
By Vikas Pershad
在亞洲最大的數個經濟體中,平台型零工工作已成為城市消費的支柱。這現象在中國最為明顯︰數碼平台不僅促成了餐飲、商品與交通服務,更塑造了日常生活及工作節奏。
然而,情況正在改變。近期一連串的促銷攻勢、創紀錄的銷量、服務延誤與營運壓力,不僅關乎行銷層面,更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矛盾:如何在提升便利程度及擴展業務範圍的同時,避免將系統核心成員——外賣員、司機、分類員——推向極限?
從擴張走向理性化
過去十年,數位平台以驚人的速度擴張,為數億人創造了靈活就業機會,尤其惠及農民工及低收入階層,否則他們或會被排除在正規經濟以外。不過,這種靈活性有其代價:浮動工資、有限保障,以及由演算法擔當隱形管理者。
近期發生的事件顯示,平台經濟正邁向成熟階段。平台不再單純消耗資金或吸引用戶,而是在營運現實、投資者壓力及社會期望的推動下,朝著加強負責任的方向發展。工人保險計劃、佣金比例上限及內部政策改革不再是邊緣議題,它們正逐漸成為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
零工工作不只是副業
一個長久以來的誤解是零工工作只屬短暫性質,但零工工作在中國已成為就業市場的基礎,並逐漸擴展至亞洲。近2億人以某種形式參與由平台配對的短期工作。對許多人而言,這並非過渡安排,而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調查顯示,零工工作的收入可能超過製造業或環境衞生等較傳統的行業,其滿意度亦出乎意料地較高。然而,背後的艱辛確切存在。配送演算法、獎勵階梯、延誤懲罰,以及工資逐單遞減,往往會將工人推向極端的高產出循環。問題已不再是平台能否擴張,而是其如何可持續地擴張。
印度的對照:起點有別,但問題相似
印度的零工經濟亦迅速擴張,但其基礎有所不同。非正規就業、跨邦移民、社會保障不完善的結構性背景與中國早年的情況相若。然而,印度的數位基礎建設組合,加上社會保障法典及各邦的零工工人法例等監管舉措,正推動其零工經濟循另一路徑發展。
印度可從中國借鑑的是︰當零工工作成為經濟連續性不可或缺的一環時,平台便開始更像基建,而非僅僅是應用程式,隨之而來的是對安全網、公平工資架構,以及企業抱負與工人福利之間達致更好協調的期望。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一點至關重要。無論是在中國、印度或東南亞,能夠審慎改進僱用模式,引入保障措施,減少摩擦,並投資於長期勞工留任的平台公司,有望展現更強持久性、更低波動性,並更有利於應對監管週期。
從追求便利轉為加強凝聚力
以上發展不應以「非好即壞」的二元角度看待。相反,其反映了數位滲透率高、但社會體系仍在適應的經濟體的自然演變。
平台增長的下一個階段將不再由配送速度最快或價格最低的平台來定義,而可能由生態系統凝聚力最強的平台主導——包括在獲利能力與勞工尊嚴、創新與共融之間達致平衡。
在中國及印度等市場,這種平衡之道可能是最持久的超額回報來源。
隨著僱主與平台、承辦商與貢獻者之間的界線趨向模糊,投資者要理解數位平台商業模式如何與現實世界的勞工結構交疊變得日益困難,但同時亦更顯重要。
零工經濟最初可能是傳統經濟的數碼附屬品,但在亞洲多個地區,其已成為經濟本身。平台要持續發展,除了效率與規模外,亦需要贏取信任、靈活調整政策,並證明其有能力妥善管理所依賴的人力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