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危機進一步升溫,美國也已直接介入。目前市場的短期反應,主要取決於德黑蘭將如何回應這次衝突。從理性的角度來看,伊朗若選擇大規模報復,不僅沒有實際好處,也難以承受後果;因此,預期他們會採取有限度的回應。

然而從中長期來看,情勢則更加難以預測。根據《外交事務》期刊中伊蘭.高登伯格的分析,伊朗可能認為繼續發展核計劃的風險已經超過潛在利益,或許是時候重新調整外交政策,選擇與國際機構全面合作,甚至尋求與美國及以色列緩和關係。

但在較悲觀的情境下,若保守強硬派佔上風,他們可能會選擇堅持核武發展,認為這是保護政權的最佳路徑。如此一來,勢必使美國長期介入該地區局勢,與川普「孤立主義」的政策傾向背道而馳。

從週日晚間市場的初步反應來看,美元有小幅升值的趨勢。不過,我們認為有必要觀察市場是否會延續上週的模式,也就是即使面對地緣政治衝突,美國資產仍未如往常般出現「避險資金流入」的現象。這或許反映出市場對於美國整體政策方向的擔憂。儘管參議院在某些議題(如第 899 條款)上已對眾議院版本進行溫和修正,但整體而言,最終通過的預算案是否能改善美國財政體質,仍存疑問。

衝突擴大與升溫

短期內,市場對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的反應程度,將取決於伊朗的報復力道。尤其考慮到目前仍未完全掌握地面狀況的實際後果。理性來看,德黑蘭應該會傾向保守應對。畢竟伊朗在國際上的孤立狀況已相當明顯,若貿然對中東的美軍基地進行大規模打擊,很可能引發美方更猛烈的反制,進而對伊朗政權造成動搖。

我們仍認為,如果伊朗選擇關閉荷莫茲海峽,對自身而言是得不償失的。除了會招致軍事回應,也將嚴重削弱伊朗的財政收入,並可能惹惱高度依賴波斯灣石油的中國。

伊朗有可能採取五年前相似的策略:2020 年 1 月 3 日,美國無人機在伊拉克擊斃一位伊朗高階將領;五天後,伊朗以有限的飛彈攻擊美軍駐伊拉克基地報復,未造成人員死亡,美方也未進一步反擊,伊朗當局也隨即明確表態不打算升高衝突。

不過,這一次美國是直接攻擊伊朗本土,而且核計畫的受損對德黑蘭而言遠比一位將領的喪生更加嚴重,因此伊朗將面臨升級報復的強烈誘惑。但從理性成本效益分析來看,仍應傾向有限應對。參議員 JD Vance 在週日也表示,美國的唯一戰略目標僅在阻止伊朗發展核武,這番言論有助於壓低伊朗短期內的報復強度。然而需要留意的是,即使是有限的回擊,若不小心導致美軍人員傷亡超出預期,依然可能引發美國的激烈反制,這種風險難以精準掌握。

曾任副總統賀錦麗的中東特別顧問,以及美國國防部伊朗小組主管的伊蘭.高登伯格(Ilan Goldenberg)也於週日在《外交事務》撰文強調這一點。他過去幾週在媒體上針對美國是否應介入這場衝突的評論令人印象深刻,其對川普決定帶來的中長期影響的見解,也十分發人省思。

樂觀版本:政策制定圈會認為,發展核計劃已經失去效益,若解散該計劃(並接受外部監督),可以騰出更多資源應對國內經濟與社會壓力。但此舉需要時間,且重啟談判也可能涉及「面子問題」,因此各方都需要耐心與外交智慧。

悲觀版本:若強硬派占上風,伊朗可能選擇拒絕國際監督、堅持發展核計劃,認為這才是延續政權的唯一方法。他們可能預測,川普不願深入干預,因此能趁機壯大實力。高登伯格將此比喻為第一次波灣戰爭後的伊拉克情境,當時海珊政權雖戰敗但未被推翻,結果美國需長期監控,最終爆發第二次波灣戰爭。

如果伊朗高層認為對美強硬立場能激起國內團結、轉移民眾對政府不滿,那麼悲觀路線就可能會實現。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次美國的軍事行動再次顯示,要將軍事行動限制在短期與有限範圍內是非常困難的。若美國深陷伊朗事務,將違背川普政府一貫的孤立主義理念,從政治上會是一大代價;即使目前共和黨國會成員尚未明顯反對。

從金融面來看,未來幾天觀察重點將是:市場是否會出現「避險資金流向美元與美國無風險資產」的現象。週日的初步反應顯示美元略微升值(從週五收盤1.1522升至1.1470),油價也因消息再度上漲8%(與第一次以色列空襲後相同)。

但我們關注的是,是否會如上週一樣:即使中東局勢升溫,美債與美元卻沒有明顯上漲。若本週市場再次這樣反應,代表投資人對美國的貿易與財政政策依舊不安。

除了整體政策方向帶來的「風險溢價」,也可能是市場擔心油價上漲雖不會大幅推高核心通膨,但可能拉低美國實體經濟動能,進而增加美聯儲再度降息的機率,這對美元構成壓力。

總結來說,若市場對美國表現反應不佳,也可能會影響川普政府對伊朗危機的處理方式,尤其若衝突持續升溫。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