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再陷混亂



全球政治和經濟關係的變化增加了市場波動性。成長風險佔據主導地位,美國經濟成長預測、標普 500 指數盈利預期以及美國相對於歐洲市場的表現均被下調。美國市場的長期優勢毋庸置疑,但短期上也存在挑戰。關稅將擾亂消費者價格,但更大的問題是成長預期——美國股市表現不佳之局面或會持續。債券表現優異,我們仍然對信用債持樂觀態度,但要債券-股票估值進一步調整,當前的利率預期需要得到驗證,即如果成長前景下降,則減息的可能性就會更大。如果股市進一步遠離極度高估,10 年期美國債券孳息率最終可能跌破 4%,延續今年已經出現的意外相對走勢。

德國國債:空前財政擴張計劃



3 月 5 日,德國政府債券遭遇了歐元區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天,10 年期基準德國債券孳息率上升了 30 個基點,iBoxx 德國主權指數大幅下跌 1.8%。出現異常波動的原因在於德國明顯偏離了財政審慎政策,並決定將充裕的財政空間用於結構性專案。這可能標誌著歐洲經濟框架的劃時代轉變,但對市場而言,其傳遞的訊號卻是直截了當。這意味著必須發行更多德國國債來為德國結構性專案融資;德國 GDP 成長將在中期內得到提振,其他歐元區國家也可能採取類似的財政方針。這對於結構性高息水平的擁護者而言為利好。

兩個經濟體的故事



印度和中國正處於經濟轉捩點,這對資產估值有所影響。中國希望消費者增加消費,而印度需要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中國的消費占 GDP 的比例較低,為 45%,而印度為 60%(美國為 69%)。占比上升至 60% 意味著每年消費約 10 萬億美元,比當前水平高出 3 萬億美元。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協調一致的改革和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激勵措施。印度志在讓經濟規模突破 10 萬億美元並提高製造業份額,而這需要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向中國看齊。印度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佔比為 3%,僅為 2000 年中國的一半。目前,其成功之處在於服務業出口上升,服務業在 GDP 中佔比 55%,製造業佔比 15%,但過去十年基本停滯不前。

歐洲股票

德國增加基礎設施和國防支出將在歐洲產生成長效應並使歐洲企業受益。獲利成長預期不斷走高,目前歐洲股市價值優於美國股市。歐洲的地緣政治轉變意味著更多的國內投資將流向歐洲市場。

歐元信貸總回報策略

歐洲信用債遠離易受波動影響的混合宏觀經濟,受到穩健的基本面、誘人的孳息率和強勁的資金流入之支撐。由於貨幣市場基金輪換,需求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因為機構投資者希望鎖定當前孳息率。考慮到當前利率和宏觀經濟波動,不受約束的策略可實現靈活的存續期管理和強有力的信念持倉。

短存續期及其他高息策略

平坦的孳息率曲線和政策不確定性會推高長期孳息率的風險,支持短存續期敞口。高息市場中票息的增加使得該類資產能夠與預期股票回報競爭,波動性又比股票類資產低。高息水平也能緩解因成長下行風險而帶來之擔憂。基本面總體保持穩健,高息市場的再融資和供應風險不像投資級信貸那樣令人擔憂。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