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資料僅供參考使用。富盛證券投顧已就可靠資料或來源提供適當之意見與消息,但不保證資料來源之完整性,如有任何遺漏或疏忽,請即通知本公司修正,本公司或關係企業與其任何董事或受僱人,對此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本報告僅基於提供資訊為目的,且無意作為買賣任何證券或金融工具的請求或要約。本報告中的所有資訊及觀點係來自於可靠的資料來源,但不代表或保證其正確或完整。所有的資訊、觀點及任何所提及的價格,均可能在未通知的情況下改變。因此,收件人不能以本報告取代其本身的判斷,且收件人應完全為其投資及交易決定負責。本報告僅限於對銷售機構理專訓練教材之用。未經同意,請勿修改、引用本報告。本報告中的資訊皆已註明截止日期,而非作為單獨閱讀意圖,且並未意圖對報告中所有提及或討論的主題進行完整釋義。本境外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申報生效在國內募集及銷售,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 本文提及之經濟走勢預測不必然代表本基金之績效,本基金投資風險請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基金投資無受存款保險、保險安定基金或其他相關保障機制之保障,投資人須自負盈虧。基金投資可能產生的最大損失為全部本金。基金投資具投資風險,並包括但不限於利率、價格、匯率、流動性、違約及政治風險,此等風險可能使本金發生盈虧。有關基金應負擔之費用(境外基金含分銷費用)已揭露於基金之公開說明書或投資人須知中,投資人可至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 www.fundclear.com.tw )查詢或向本公司索取。匯率變動可能影響基金之淨資產價值、申購價格或收益。基金因短期市場、利率或流動性等因素,波動度可能提高,投資人應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度之基金。基金配息率不代表基金報酬率,且過去配息率不代表未來配息率;基金淨值可能因市場因素而上下波動。基金的配息可能由基金的收益或本金中支付,任何涉及由本金支付的部分,可能導致原始投資金額減損。配息率並非等於基金報酬率,於獲得配息時,宜一併注意基金淨值之變動。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適合尋求投資固定收益之潛在收益且能承受較高風險之非保守型投資人;投資人投資以非投資等級債券為訴求之基金不宜占其投資組合過高之比重。由於非投資等級債券之信用評等未達投資等級或未經信用評等,且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甚高,故本基金可能會因利率上升、市場流動性下降,或債券發行機構違約不支付本金、利息或破產而蒙受虧損。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不適合無法承擔相關風險之投資人。
富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安盛投資管理[AXA Investment Managers] 之亞洲分公司)台灣總代理。
本網站為安盛投資管理在台灣之入口網站(以下簡稱"本網站"):國內基金交易服務由富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投資理財相關資訊服務由富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內容限由台灣地區居民使用。
本網站解釋有關散佈本網站資訊之適用法律及主管機構限制規定之說明。任何查閱本網站所載資料的使用者,均有責任遵守本國適用的法令規範及主管機關之規定。繼續瀏覽本網頁即表示您同意遵守上述規定。
本網站資訊由富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所提供,富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自當盡力透過本網頁為讀者及客戶提供正確的意見及消息,但如有錯漏或疏忽,富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或關係企業與其任何董事或受僱人,並不就該等資料負任何法律責任。本網站亦包括由第三人所提供之資訊,富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亦不對此負擔任何責任。使用者對此等資料或其任何部份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得予以抄錄、複印或另作他用。
本網站之資訊乃免費提供。若您繼續進入本網站此網頁以後之部分,即視為您同意免除就本網站提供之資訊所生之一切責任。富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對凡因使用或依賴該等資訊所受一切損害或損失(包括但不限於所失利益,及直接或間接所受損失),皆不負任何責任。
本網站所載資料的所有版權、專利權、著作權及其他產權均屬富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使用者未經富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書面同意,不得就此等資料為任何利用。
若任何國家及地區不容許或其法令禁止於本網站作出買賣、申購任何有價證券之要約或為要約之引誘,則本網站資訊(包括證券研究報告)不構成該要約或其引誘。
有價證券投資之價值或投資收益可能隨時增減,投資者應自行承擔其風險責任。所有有價證券以往投資績效不代表未來投資績效的指標。匯率波動亦可能導致投資價值之增減。投資於本網頁所提及任何基金之前,請先詳細閱讀有關各基金之公開說明書。
因洗錢防制法或其他法令,使用者作出投資時可能需要提供額外文件,以確認身分。
歡迎您來訪安盛投資管理在台灣之入口網站,本公司在此聲明尊重並依法保護您個人的隱私權。為了讓您能夠更安心地使用本公司所提供之各項服務,並透明化本公司如何蒐集、使用及保護您所提供的個人資料,特此向您說明本公司的隱私權保護政策,請您於使用前,詳閱以下內容,並同意本公司得蒐集、處理或利用您提供之個人資料,以利提供您更完善、貼心的服務。
一、個人資料之蒐集政策
當您參與本公司所舉辦之各項線上活動、網路調查或申請相關服務時,本公司可能會請您提供您的個人資料,如:中、英文姓名(公司名稱)、身分證字號(統一編號)、出生日期、電話、電子信箱、住址及其他相關資料。利用防火牆、資料加密和身份驗證等三重保障,嚴密防護您的個人資料不外漏。
除此之外,本公司也會保留您在本網站瀏覽或查詢時,伺服器自行產生的相關紀錄(包括但不限於您使用連線設備的IP位址、瀏覽行為、使用的瀏覽器、使用時間、瀏覽及點選資料紀錄等)。除法規要求更長的保留期間外,本公司僅於本隱私權保護政策所述目的之必要期間內保留您的個人資料。您不一定要依照本公司的要求提供個人資料,若您未能提供相關個人資料時,將可能導致本公司在許多情況下無法為您提供產品或完善的服務,或是無法回應您提出的問題。請您注意,與本網站連結的其他網站,也可能蒐集您個人的資料,對於您主動提供其他網站的個人資料,這些連結網站有其各自的隱私權保護政策,本公司隱私權保護政策不適用於其資料處理措施。
二、蒐集資料之運用政策
當您到訪本公司的網站時,我們會收集有關您電子設備類型的訊息。這些訊息可能包括貴公司的網路IP地址範圍、域名、瀏覽器類型、訪問日期和時間以及Cookie等追蹤技術提供的訊息 。本公司所蒐集的個人資料,將依其蒐集時所闡述之特定目的使用;本公司所蒐集個人資料之使用目的、利用對象、時間等資訊請參考相關網頁之內容,本公司不會為超出蒐集目的外之用途。未經您的同意或依法令之要求,本公司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交付、提供、移轉予第三人使用。
三、Cookies的運用與政策
為了提供您更好、更個人化的服務,本公司透過Cookies來蒐集您在本網站上瀏覽或查詢的相關資料。Cookies是伺服端為了區別使用者的不同喜好,經由瀏覽器寫入使用者硬碟的一些簡短資訊。您可以在瀏覽器設定中選擇修改對Cookies的接受程度,包括接受所有Cookies、設定Cookies時得到通知、拒絕所有Cookies等三種。如果您選擇拒絕所有的Cookies,您可能無法使用部分個人化服務,或是參與部分活動。
此外,為提升使用經驗,在您瀏覽本網站時,本公司將會作成紀錄以分析本網站的訪客人數、一般使用模式及您的個人使用模式,本公司亦可能透過第三方或使用第三方技術來調查網站流量與您於本網站上的其他活動,以(1)蒐集更多關於本網站訪客的資料,包括用戶分佈、其行為及使用模式;(2)作出更準確的報告;及(3)提高本公司市場推廣效率。第三方蒐集資料並彙整後將提供本公司,惟本公司不會為此調查而向或從第三方提供或得到可辨別您身分的個人資料。
四、自我保護措施
本公司非常重視您個人資料的安全性並善盡保護責任。本公司致力於提供安全的資訊環境,以控制個人資料之存取。敬請您謹慎保管您的個人帳號、密碼及其他個人資料,切勿將個人之任何資料,尤其是帳號及密碼提供給第三人,本公司亦不會主動以任何方式詢問您的帳號及密碼。於使用完本網站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功能後,請您務必登出;如與他人共用同一部電腦或使用公共電腦,請您務必關閉瀏覽器視窗,以防止他人讀取您的個人資料或信件。
五、第三方網站及服務
本公司的網站、產品、應用軟體及服務可能連結至第三方網站、產品或服務。本公司亦可能使用或提供第三方產品或服務。第三方可能蒐集包括但不限於位置資料或詳細聯絡資料等資料,建議您連結至第三方網站時亦須瞭解該第三方的隱私權政策。
六、隱私權保護承諾
為了確保您的個人資料安全無虞,本公司已向內部員工傳達上述隱私權及安全準則,並在本公司內部嚴格執行隱私權防護措施。
七、隱私權政策的修改
本公司為保護使用者個人資料、維護網路隱私,將配合法令變動與因應最新技術,隨時更新本公司的隱私權保護政策,以落實保障您的隱私權。建議您於再次來訪時,可重新瞭解本公司的最新隱私權保護政策及其改變。
八、慎防網路釣魚
網路釣魚為網路詐騙手法,歹徒會利用偽造的電子郵件或網站,騙取使用者的個人私密資料(例如:身分證號碼、銀行帳號、信用卡號或密碼等),並進行犯罪行為。本公司不會寄發電子郵件要求客戶輸入身分證號碼或密碼等資訊,若您收到以本公司名義寄發的可疑郵件,難以辨識真偽時,請不要回覆此封電子郵件,若有任何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為了保障您使用本公司網站各項服務的安全,當您透過電子郵件或是其他網站點選連結本公司網頁時,請務必仔細核對瀏覽器的網址列,應顯示本公司之正確網址。
本公司官方網站之正式網址:
https://www.cgsice.com/AXAIM
*您的資料將提供予富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使富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就證券投資有關事項之研究分析意見、推薦建議、基金投資相關訊息或其他事項提供予您。
2023年11月30日
‧ 我們檢討了去年對2023年的預測:至少在美國市場中,我們對貨幣緊縮造成增長影響的看法過於悲觀。
‧ 在2024年,預期大西洋兩岸之間的差距依然巨大。除了貨幣緊縮的滯後效應外,歐元區還要面對財政開始重整。
‧ 長期利率上升帶來挑戰。 就連美國也要健全公共財政基礎,但有關措施不太可能在2024年展開。
去年同期,我們撰文指出,在2023年,疫後重啟和烏克蘭戰爭的雙重通膨衝擊將開始平息,導致金融狀況明顯收緊和經濟放緩。
結果,我們的預測只有一半成真。
通膨確實開始大幅降溫,並超過了能源價格從2022年高峰下跌的慣性效應。
全球供給線恢復正常,驅使美國和歐元區的核心物價增長減速。面對房產業調整的副作用,中國在保障需求上遇到困難,使通貨緊縮重臨,支持全球製造品價格下降。
距離通膨回到中央銀行的目標還有漫漫長路,可是通膨放緩的預測足以令人認為,美國聯準會和歐洲央行已在第三季到達緊縮的高峰,利率相當於過去雙方中性利率的大約兩倍。
不過,至少在美國市場中,我們對貨幣緊縮造成實質經濟影響的看法過於悲觀。
我們以為財務政策的作用減退、通膨居高不下損害購買力,而且疫情期間累積的儲蓄減少,使經濟特別容易受到利率上升所影響。
然而,我們忽略了目前的貨幣緊縮情況並不尋常,民營部門沒有經歷過槓桿急升的階段,企業不會遇上忽然出現的「再融資懸崖」,以致需要緊急減少槓桿和支出。由於企業的財務狀況不錯,就業市場維持穩定。在春季結束後,工作機會的增長趨勢一直落後於疫情前,惟保持正面,加上工資增長減速但仍然穩定,足以支持收入增長領先整體通膨。
可惜,從年初以來,歐元區表現較差,更瀕臨衰退。
該區對能源價格特別敏感,持續拖累工業輸出疲弱。當中,德國首當其衝,可是在能源衝擊高峰期保持堅挺的法國和義大利,現在也受到波及,背後原因可能不只是歐美對天然氣價格的敏感性不同。降通膨法案顯然迅速地對美國經濟產生作用,該國的製造業資本支出急劇反彈(Exhibit 1),反觀歐盟推出的減碳支援計劃,暫時未能造成可見的影響。
總而言之,美國的新財政措施繼續抵銷大部分貨幣緊縮。至於歐元區方面,針對政策利率上升造成通常性影響的保障較少,目前的傳導機制以銀行業為主。
在2024年,大西洋兩岸之間的差距還是無法縮小。即使我們預期美國聯準會和歐洲央行將於2024年中接近同步開始減息,貨幣緊縮的累積影響大概亦會在下半年到達巔峰。
從歐元區成員國已經表決或正在通過立法程序的2024年預算案中,可以看到該區的財政政策轉趨緊縮,對區內整體需求造成更多不利影響。
在環球金融危機後,全球政府過分嚴格地削減赤字,這個錯誤為他們帶來了教訓。現在,他們正在審慎行事,不過財政狀況(循環調整後餘額的變化)還是會在來年轉為限制性。
歐元區的矛盾關鍵依然是在最大的成員國上,該國可為整個貨幣聯盟造成最強的外溢效應,而且公共債務較少,故擁有最大的財政空間,可是卻不願意動用資金緩解當前的結構性疲弱問題。同時,基於2024年是選舉年,美國將不太可能推出任何財政緊縮政策。
在風險平衡方面,歐洲的下行風險也明顯大於美國。事實上,中東的慘況正是來年不確定性的主要來源。至今為止,該場危機未曾對石油市場造成任何具體影響。
然而,假如局勢升級,例如伊朗直接介入,石油價格很可能飆升至遠超每桶100美元,對大西洋兩岸的GDP造成相似的直接影響。雖然美國是石油淨出口國,當地消費者亦會受到衝擊,但相比之下,匯率問題將使歐洲央行的處境變得微妙。事實上,現時石油價格上升與美元的強勢表現一致,並會放大對歐洲通膨的影響,導致該區更難抵禦衝擊。
在2023年下半年,長期利率上升與預測的貨幣政策軌跡脫節,引起市場注意。
除了量化緊縮的明顯因素之外,我們難以馬上判斷出利率變化的原因。不過,我們認為最近美國公債的拍賣較難吸引到足夠的需求,加上該國不願及/或不打算削減財政赤字,意味著新債供給持續增加,超越傳統投資者對長期金融資產的胃納。
我們預期,十年期美國公債的殖利率將從2023年10月的5%高峰進一步下調,惟殖利率上升的推動因素未必消失。無論長期殖利率上升的原因為何,政策制訂者都必須謹慎行事。
在Olivier Blanchard為我們的前景展望撰文時,他堅持先進的經濟體能夠承擔較高的債務比率,但也呼籲各國推出可靠的財政重整計劃。然而,美國卻完全沒有推行該類計劃。
降通膨法案對稅收抵免不設限額。如果共和黨的川普勝出明年大選,他可能會延長在首屆任期時推出的所謂限時稅務減免措施。美國的財政問題根源,在於該國逐漸將「歐洲」水平的社會保障提供給越來越多的受助人,可是稅收卻未能追上需求。
國會預算辦公室的長期公共債務軌跡令人擔憂(Exhibit 2)。考慮到美國的政治環境兩極分明,兩黨較難為問題找到必要的解決方案。
反過來說,歐洲不會出現制度癱瘓的問題。儘管該區面對嚴重的人口結構挑戰,各國擁有實際可行的政策渠道,足以穩定公共債務。歐洲的問題較多是缺乏迴旋的空間。
在2023年9月,義大利的利差擴大,正好提醒我們,雖然歐洲應該上調長期利率的根本原因可能少於美國,但歐洲政府卻是在鋼絲上行走。假如遇上不利增長的風險,政府將不會有太多備用金渡過挑戰。
總括而言,美國和歐元區將需要在2024年通過兩個不同的政策考驗。美國必須展示出進一步「突破極限」的能力,並維持寬鬆的財政狀況,避免對殖利率造成太大壓力。
另一方面,歐元區則要證明,聯合貨幣和財政緊縮政策不會嚴重損害增長和政治穩定,也不會加劇金融碎片化。